2021年03月30日
在東奔西跑的忙碌生活中,如何停下來歇息喝口水,可是一門大學問。瓶裝水、手搖飲料取得雖容易,但外包裝多為塑膠材質,不僅對環境造成危害,也會有塑化劑、環境荷爾蒙等健康層面的疑慮;從日常保健角度來看,入口的飲品最好能保持與體溫相近的溫度,也就是約40℃最適宜飲用,但市售飲料以冰飲居多,為了滿足時刻補充水分的健康需求,隨身攜帶保溫杯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保溫杯的恆溫功能原理,來自熱能會經由媒介傳導逸散,為阻斷熱能傳導,保溫杯採內外兩層的中空結構,形成真空隔熱層,無論冷、熱飲品,只要放進保溫瓶,瓶蓋一鎖緊,就能維持一段時間恆溫。
目前,市面上的保溫杯以能不銹鋼材質為主。不銹鋼的「不易生銹」主因,來自製造程中須加入一定量的「鉻」,鉻經氧化作用後,就會形成「氧化鉻」,這道薄膜不但可阻絕材質裡的重金屬釋出,更能耐腐蝕、抗氧化。消費者在選購時,可選擇不銹鋼材質標示為SUS304、SUS316,且具有環保標章的產品,維持個人健康的同時,也能永續地球的健康。
家醫科鄭鈞云醫師建議:入口的飲品最好與體溫相近,約40℃最適宜飲用,對維持健康有益。(圖/華人健康網提供)
在坊間,曾有「保溫杯只能裝開水,不然會造成保溫杯被腐蝕,進而對人體產生危害」等傳言,難道茶葉、咖啡、果汁、牛奶及碳酸飲料等,都不適合放入保溫杯?鄭鈞云醫師逐一分析:
單寧酸是多酚類的鹼性物質,能讓人飲用的飲品皆是弱酸/鹼性,幾乎不可能對內膽造成損害。不過,許多人習慣使用保溫杯直接沖泡茶葉或咖啡,為避免打翻、飲用時造成燙傷的可能,鄭鈞云醫師提醒民眾:「沖泡茶葉及咖啡時,最好先放置一陣子,待飲品稍微降溫至40℃左右,再蓋上較適合。」
並非所有的中藥都含有酸性物質,就算成分中含有酸性物質,也無法造成內膽腐蝕。反倒是因中藥成分多為有機植物,煎製後的氣味或顏色都較為濃厚,使用後若不澈底清潔,容易產生氣味殘留、色素沉積等問題。鄭鈞云醫師建議:「保溫杯洗得不夠乾淨,可能變成微生物繁殖溫床,使用者就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;要判斷有沒有洗乾淨,可以聞聞杯中是否還有殘留氣味,只要還聞得到味道,就表示洗得不夠乾淨。」
對此,鄭鈞云醫師認為牛奶是富含高營養素的飲品,也是細菌、微生物的繁殖溫床;保溫杯雖是真空構造,但並非無菌狀態,無論冰/熱牛奶放入其中,都應該儘速飲用,避免牛奶因退冰或降溫而產生變質,如是腸胃敏弱者,飲用後可能會引起胃腸炎,不可不慎。
碳酸飲料雖是弱酸性飲品,但不會造成內壁腐蝕,由於含有「大量氣體」,僅適用於無蓋的保溫杯;如裝填進100%防漏的保溫瓶並蓋緊瓶蓋,即便僅裝約七、八分滿,仍可能容易會因晃動等因素,造成瓶內氣壓過高,發生瓶蓋爆開、或是打開飲用時出現飲料冒泡溢出的情況,故不建議裝入保溫杯瓶後密封隨身攜帶。
保溫杯除了裝開水,還能裝其他飲品,注意不同飲品的特質,最能喝得安心又健康。(圖/華人健康網提供)
除了裝填飲品時,需留意飲品的特質之外,使用保溫杯還有許多小「眉角」,尤其是使用後的清潔若不當,可能會喝進黴菌而不知,讓身體拉起過敏警報。
鄭鈞云醫師指出,黴菌是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,喜歡在清潔的死角處孳生,像保溫杯上的矽膠條、瓶口與瓶蓋的交接處等,選擇可拆卸的產品,方便在使用後落實洗淨每處縫隙,晾乾後再組裝,杜絕「菌從口入」的可能。此外,保溫杯雖為不銹鋼構造,但仍應使用軟毛刷、海綿及專用洗劑進行內膽清潔,避免造成刮傷損害而產生更多微小細縫,增加藏汙納垢的可能,引發健康疑慮。
此外,保溫杯的材質堅固,容易讓使用者產生「久用不壞」的錯覺,鄭鈞云醫師特別提醒:當保溫杯使用數年、發現外壁內膽已磨損掉漆,甚至發生透溫現象時,就代表汰舊換新的時候到了,千萬別繼續使用,以免對健康產生疑慮。
本文轉載自華人健康網